秦念松了口气。
很好,圆过去了。
【刘彻:朕是以何人治理黄河水患?】
知道争论不出结果,刘彻不再与秦念就天意是否存在进行争论。
天幕禁止谎言。
秦念能说出他不信天意,就说明他是真心不信天意。
正如刘彻不会在群里说他不再信巫蛊那般, 他也是真信巫蛊之说。
在他看来:即便有人利用巫蛊为患, 那也只是此人居心不良, 并非巫蛊本身不存在。
但刘彻还是决定治理水患。
既然十年后会治水,看秦念所言想必是成功治理,“塞之未必应天”就应理解为“塞之未必不应天”。
能够治理,又不违背天意,那就可以治。
刘彻没想到的事情是,他只不过是问出这句话,民心就在一息间骤然攀升上百名!
他不在乎民心的下降,但民心的上升……
刘彻无法说自己没有受到触动。
【秦念:“汲仁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”,但这次治河的重点不在于治河之人,是你当时下定的大决心。】
汲仁、郭昌并不是历史上有名的水利专家。
这次治理黄河也没有达到根治的地步,但也相对平静了八十年。
秦念回顾汉武帝时期的史实,很遗憾,没能从中找出治理黄河的天选之人。
汉朝治理黄河的“天选之人”是东汉时期的王景。
“王景治河、千年无恙”。
【刘彻:漠北之战事毕,朕会启治河之事。】
看着继续上涨的民心,刘彻下定决心。
天意将民心现世于苍穹之上,或许就是在告知他:
尽快治理黄河就是天意。
【秦念:朕观史书,九年后将会旱灾频发,除了治理黄河之外,还应该提前多修建一些水利工程应对旱灾。】
【刘彻:朕不行失道之事,就不会有天灾之谴告。】
秦念震惊。
她看向电脑文档的备注,确定规则三是“群内其他成员不会撒谎”。
所以说刘彻的人设,就是觉得天灾与皇帝的德行有关?
他真信董仲舒在天人感应中的胡说八道?
意料之外,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。
毕竟巫蛊之祸就是因为他迷信。
所以刘彻的人设,是他虽然相信天灾与皇帝的德行有关,但并不妨碍他继续对外征战?
……不管合不合理,都不妨碍秦念开嘲讽。
【秦念:把天灾往自己身上揽,朕还真没想到你会是一个喜欢背锅的皇帝。】
刘彻反而觉得秦念这种不信天意的帝王才是异类。
观秦念之言,不难看出旱灾频发是在泰山封禅之后。
这显然是天意不认可封禅,故而降下灾祸。
想必也是因他晚年昏庸,才有旱灾频发。
董仲舒言《春秋》之中可观前代已经发生的事,可见天意与人事之间的关联。
“国家将有失道之败,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,不知自省,又出怪异以警惧之,尚不知变,而伤败乃至。”
刘彻怀疑秦念之所以否定天意,是因为不喜儒家之学,故而对董仲舒之言全盘否定。
董仲舒之言虽不可尽信,但——
【刘彻:《春秋》记载,君王无道之时则天灾频发,这难道不是天意在预警吗?】
【秦念:甲杀人后,写一本书来狡辩人不是他杀的。乙举着这本书说:“书中记载人不是甲杀的,甲果然没有杀人。”】
刘彻面色凝重。
他突然发现居然无法反驳秦念之言——
《春秋》为孔子所作,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源于孔子所著《春秋》,以孔子的《春秋》论证天人感应无误,这与“甲未曾杀人”确实没有区别。
【刘彻:你在怀疑孔子篡改史书?】
历朝历代的儒生都愤怒地看着天幕。
若是天幕能列出儒生对某位皇帝的厌恶度,秦念必然独占鳌头。
其次就是始皇帝。
都是秦皇。
果真是暴秦!
【秦念:朕怎么会怀疑?】
董仲舒觉得不对劲。
秦念此前分明是在否定《春秋》。
哪一句是谎言?
为何谎言能现于天际?
【秦念:朕是确定他必然会篡改史书。】
董仲舒:“……”
【刘彻:可有证据?】
刘彻虽然学儒,但并非真心崇儒。
不然也不会无视董仲舒的劝说,执意推行盐铁专营。
【秦念:子曰“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。周之德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”——你要是觉得这不是孔子在篡改史书,那你一定会喜欢某个至德之臣“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汉”吧?】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