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66章(2 / 2)

定倭患。

秦念要求放开对倭通商,正是在提醒他派商人探知军情!

【朱元璋:谢秦皇之策!】

【秦念:最后再提一下你朝的户籍政策:将百姓锁死在各个户籍甚至各个职业,世代难以脱籍,你觉得合适吗?】

明朝的户籍总体分民、军、匠三大类。

三大类治下还分出八十多种职业,不仅大类难以脱籍,就连大类下的子目也不能互换。

祖上是裁缝,那么世世代代都得当裁缝,甚至不能转铁匠。

想要脱籍基本就只有科举入仕一条路。

也存在军户靠军功脱籍、匠户靠技术脱籍等特例,但数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。

而科举只有考到进士才能本人脱籍,三年一次机会,每次约三百人。

官职七品以上,才有可能让家属随迁为民籍——这也说明户籍制度看似三大类都是良籍,实际上军籍与匠籍就是不如民籍。

这种世世代代的阶层固化,好处是治理成本低,坏处是极大遏制科技与经济发展。

【朱元璋:朕本以为如此便能野无旷夫……朕当如何改进户籍制度?】

朱元璋下意识为自己辩解,话刚出口就想起大明是怎么亡的。

于是放弃询问户籍制度存在哪些问题,转为询问如何改进。

大明的户籍制度并没能阻止流民……农民起义。

百姓活不下去,才会起义。

【秦念:你朝的户籍政策需与赋税制度一同更改,到时候再说。】

朱元璋的回答,秦念早有预料。

这位同事扮演的朱元璋在得知朱明皇室在后世的惨状之后,就没怎么跟她抬过杠。

最多就是为自己辩解两句,解释时还相当不自信。

秦念理解同事的扮演逻辑:

明太祖于《皇明祖训》中对宗室的过度纵容,足以表明他极为重视子孙后代。

得知后代在祖训治国下惨遭屠戮,朱元璋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治国能力有问题,只能求助于后世秦皇。

就像大明宝钞话题,朱元璋全程就没反对还债,只是在她提议停印停发宝钞时说出对钱荒的顾虑。

所以秦念知道户籍问题只需要提一嘴,不需要进行详细解释。

【朱元璋:待秦皇有言,朕定当改过。】

随着这句承诺一出,朱元璋就看到自己的民心骤然跃升十数位。

原来苦大明户籍政策的百姓,竟如此多矣。

朱元璋苦笑。

他竟是忘本至此?

究竟是从何时开始,他竟然视百姓之苦为无物,忘了自己也曾是布衣。

【秦念:你之前问“为何还能居于前九之列”,朕只回答了你过错的一面。】

【朱元璋:……】

朱元璋知道,时间快到了,秦念会像以往五个话题那般,在结束话题之前予以褒扬。

因为她对皇帝的斥责不是为了泄愤,而是想要皇帝改过,期以利民、利华夏。

她的褒扬是为了助皇帝提升民心——君王的民心太低于施政不利。

可朱元璋却不觉喜悦。

他已无法坦然接受秦念的赞誉。

【秦念:唐末之后,北方沦陷于异族近五百年,北人穿胡服用胡名说胡语,南北出现准民族级隔阂,华夏几乎就要走向民族分裂的境地。】

明朝之前的皇帝都惊愕地看着天幕。

其中赵匡胤心情最为沉痛。

是大宋未能一统,才会形成如此局面!

………

李世民再度看到儒家的“柔远人”有多么可笑。

羁縻政策下,不仅大唐亡了,太原以北尽皆沦陷。

竟然出现汉人“穿胡服用胡名说胡语”?

………

刘彻将“汉人”之说视为自身大功绩,此时眉头紧锁。

自古以来,就只有用夏变夷的说法,岂有变夏为夷的道理?

今日方知异族之害竟至于此!

………

嬴政放下奏章,已然明白秦念为何以“华夏”为重。

【秦念:你驱逐北虏,恢复中华,弥合南北,有再造华夏之功。】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